也白头

愿一切皆为所想

【摘抄】语言文字、审美美育


*摘自网络


古有漂泊诗人的寥寥数语,道尽羁旅漂泊的苦闷;雪芹自嘲满纸荒唐言著成赞不绝口 《红楼梦》。近有朦胧诗人的委婉含蓄,诉说渴望光明的追求;鲁迅弃医从文创作尖锐辛辣《狂人日记》。现有自由诗人的温柔敦厚,力求突破创新的格局;巴金真善并存的书写民主觉醒《家》。语言散发的魅力是望不到的尽头,品味不完的深刻,推敲不够的严谨。


文字是仓颉智慧的突显,文字是血脉相传的连接。语言是将文字汇集成句的表达方式,语言是吐露观点与思想的介质。让我们把握文字的魅力,传承语言的经典。


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——孔子


社会的进步,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。——马克思


美育之目的,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,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。——蔡元培


“诗词的女儿”叶嘉莹:一生致力于传播诗词之美

“桃李天下,传承一家。你发掘诗歌的秘密,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。转蓬万里,情牵华夏,续易安灯火,得唐宋薪传,继静安绝学,贯中西文脉。你是诗词的女儿,你是风雅的先生。” 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,传播诗词之美,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,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,引领读者体味“兴发感动”的力量……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“摆渡人”,叶嘉莹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。

她曾说:“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,提升以后,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”想必,这也是“美”的意义所在吧。


“诗译英法唯一人”许渊冲:在翻译中实现对“美”的执著追求

在老一辈翻译家里,许渊冲先生始终是一个异类。对翻译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,对美学观点寸土必争的执拗,让他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饱受争议。

许渊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独创的“三美理论”,即意美、音美、形美,坚持翻译出来的作品在情境与韵味上尽显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,他坚持选择后者。他还将自己的翻译称为“不忠实的美人”,为了追求美的至高信念,可以部分舍弃求真,把意境与韵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。


不同地域、不同时代、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,审美并非是单纯的个体的喜好,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。也正因为如此,审美就不只是个体的事情,而关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前进方向,引导大众树立向上向善的审美追求本就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。


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,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《中庸》里阐述的“尽精微,致广大”。从细处说,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、理解美、追求美,让美的精

评论

热度(5)